目前全国疫情发展迅速,疫情波及面广。一些地方存在疫情大规模反弹的风险,一些地方面临最近三年来最复杂严峻的形势。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疫情?如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问:一些地方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数正在增加。有人反映被屏蔽和收费的频率比以前高了。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答: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表现在防控措施简单化、“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有的地方随意扩大管制区域和人员范围,有的长期封闭,有的未经批准就“沉默”。今后,各地要根据检测和流量调整结果,做好风险判断,准确确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要快,减少疫情带来的不便。要不断整改层层加码,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问:一些地方长期封闭管控,给群众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也引起了群众的焦虑。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和纠正?
答:长期封闭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还容易引起焦虑情绪,必须加以纠正和避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低风险区域划分标准的培训,组织开展风险区域的划定和管理工作。原则上,高风险区域一般以单位和建筑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大面积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扩大高危区域划定,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速封存解决。对风险人员的判断应以现场流量调整为主,不能以时间和空间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误伤”,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要严格控制高危地区,做到“足不出户”,做好服务保障,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同时,做好被封存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大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和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
问:与原毒株相比,Omicron突变株的致病性有何变化?
答: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Omicron突变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性和毒力较原始株和delta突变株明显减弱。国外研究表明,Omicron突变株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原株和之前关注的突变株,这既是Omicron突变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免疫水平的提高和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
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例和相关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们积极的预防战略和整体高质量的治疗努力有关。中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患有基础疾病的人、老年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奥米克隆株,仍可能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病例。
问:感染后谁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更大?
答:第一,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有患重病的风险,而80岁以上的人患重病的风险很高。二、基础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患有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后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较高。第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无禁忌症且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应尽早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应尽早接种。
问:疫苗接种在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方面有多有效?
答:现有的疫苗在减少奥米克隆突变体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和死亡方面仍然有效。老年人等弱势人群在感染新冠肺炎后,很可能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好处是最大的。
问:有人担心核酸制备过程中会感染。怎样才能避免检测时感染的风险?
答:核酸取样是核酸检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采样的组织管理和规范操作非常重要。既要保证采样质量,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首先,在采样点的现场组织管理上,要设置明显的标志,规划进出路线,所有被采样人员能保证单向流动。同时,要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加强采样秩序维护,引导公众在采样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其次,在核酸检测采样过程中,个人要规范佩戴口罩,不要聚集,与前后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自觉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采样过程中,等待前面的人离开,完成手消毒后采样员会上前。同时,采样时,被采样人员不得触摸采样台上的任何东西。采样后,他们应尽快戴上口罩,迅速离开采样现场。
近期,一些地方尝试开展不同形式的核酸自采,但要特别注意核酸自采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做好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因为采样的质量标准化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即使是自己采集核酸,也要保证采样质量。
对于核酸检测,我们一直严把检测资质和质量关,不断优化技术规范,同时注重加强对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今年以来,许多卫生行政部门在监管中发现了一些检测机构的违法问题,并都受到了严厉处罚。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也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依规坚决处理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